2024年第六屆"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"於5月23日到5月26日展出,盛傳家辦同樣作為受邀的家族辦公室,現場參與VIP場首日開展。
(北京當代藝博會2024 推薦作品專題匯總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xFGorq95rX8Btc0SEOs9Fg)
大家可以自己點擊進去看完整的推薦作品集,我這邊就不多做介紹。今天我想就我所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感受,與我個人特別欣賞的作品跟大家做菁華分享:
首先,是一幅我跟草間彌生真跡的合照
本周如果依序排下來,原本就應該跟大家分享“日本當代藝術三劍客”的草間彌生,這不是因為正好遇上展覽而推遲,結果卻在展會現場看到他的真跡,也算是一種"雖遲但到"的美好巧合~
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一向以國內的藝術家為主要展出品,這次我在會展中看到一系列由中國臺灣新生代畫家 "高定" 的水墨畫作品,他的作品運用我國傳統的水墨加上反覆的堆疊筆觸,雖然畫作主題都是關於剛硬的山脈。
在光影之間卻飽含豐富細膩的刻畫,剛在陽,柔在陰,整體的作品雖然乍看之下還欠缺歲月的沉重感,但也展現出超作畫家自身年齡的端莊。
(高定"午夜夢回-中央間",136.5cm x 71.5cm,水墨紙本)
局部放大給大家看一下筆觸處理的特色
對一個藝術家來說,自我風格的塑造往往需要年歲與經歷的醞釀,這位"高定"的作品打動我的原因在於:
他運用了我國傳統本是用來寫意的水墨素材,轉而在寫形上發揮出特色,讓他的水墨作品乍看之下還帶有炭筆化的厚重質感,細看卻又能察覺水墨蘊染的意境。
今年展覽的第二個意外收穫,是:尤羅茲Yoroz
(Yoroz,"Love symbol")
尤羅茲Yoroz(本名:Uri Govorgian 尤裡·格沃爾堅) 1956年出生于蘇聯時期的亞美尼亞(現籍美國)。這位元藝術家國內認識的應該不多!
尤羅茲是唯一一位元作品被梵蒂岡永久收藏的在世美國藝術家。“慈悲之光”是為了紀念勞動婦女的聖 人阿坎傑洛·塔迪尼(Arcangelo Tadini)的聖人身份,這是教皇本篤十六世梵蒂岡辦公室特別委託創作的傑作。
這位首次在北京露面的藝術家Charles Christopher Hill也是美好的收穫!他的作品先是運用多層次的上色描繪之後,再手工透過多種媒介的打磨,讓作品表面呈現出一種呈現蘊色的厚實質感
(我與Charles Christopher Hill合影)
(For Victoria,24x24 inches, 複合材質)
Charles的作品如果只看照片是完全感受不出作品本身的豐富層次的!在作品表面有豐富的打磨痕跡,如果把手放上他的作品,就能感受他表面的深淺不一卻潤澤的痕跡,你能感受到不同色塊之間的分界,卻又能用眼睛看到紅白之間的蘊染。
我感覺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的平衡感,是一種被表面上的物理線條所隱藏了的低語,會隨著觀看者的心情回饋出你內心的自我。
還有一個特色:他的作品很百搭!不挑擺放展示的環境,所以不論展示空間的裝修風格是極簡的、華麗的、亦或是傳統老派作風的,都合適陳列作品不違和(這是很重要的!)。也推薦給我們每一個朋友!
最後壓軸的,則是由我們盛傳家辦的藝術顧問:伯年藝術空間金館長所主持的展出藝術家 何海昱 的作品
(何海昱 He Haiyu,"甜蜜 Sweetness")
何海昱這位藝術家之前有在我的朋友圈介紹過,她的創作基於自身情緒變化的觀察,以及對出現在社交網路中荒誕的、碎片化的、令人發笑的生活化圖像的“再處理”。
畫面內容圍繞“生活”與“幽默”展開,採用極具戲劇性和虛構性的敘事編排,她創作了以“木頭人”為主體形象的一系列繪畫作品。除“木頭人”外,樹木、動物是她作品中極為重要的靈感元素。
(我與伯年藝術空間 金酉鳴館長)
有些人覺得:藝術是生活的必須要素
有些人會覺得:藝術是附庸風雅而已
也許有另一些人會覺得:藝術就是無病呻吟的虛妄
我認為:以上皆是~
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裡,也許正為生活汲汲營營,也許有少數人能夠領會到藝術創作帶給他的觸動與滿足,兩者都是生活經歷,也都是各自的體會,不存在對錯高低之分。
我覺得:每一幅作品都代表了創作者的思考與觸動,如果我們有幸能藉由對藝術品的欣賞而感應到另一個人的思緒,那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。
當然,能用藝術品創造更多經濟價值,也讓我感覺很美好,我們下週六見~
原創 黃建翔 盛傳家族辦公室 2024-05-24 08:31 北京
盛傳藝廊:2024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專題 (qq.com)